生長習性
常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林邊或溪邊。
喜溫暖濕潤,不耐嚴寒和干燥,年平均溫度13℃~17℃之間、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地區生長。對土壤酸堿度要求不嚴,在酸性、中性、堿性土壤中均能生長,在石灰巖風化的鈣質土壤和板頁巖形成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長良好,但在土壤肥力較差的粗沙土、石礫土、干燥瘠薄的薄層石質山地,都生長不良。萌芽率強,較耐水濕,在濕潤的河灘沙地、河湖堤岸以及地下水位較高的渠道埂邊生長都較旺盛。現引種栽培區域已擴大到北亞熱帶和熱帶濕潤地區及干熱河谷地帶。
播種
撒播時,先澆0.3%的硫酸亞鐵溶液進行床面消毒,再將種子均勻地撒在床面上,覆土厚度0.5~2厘米。后,搭上塑料拱棚,隨后觀察出苗情況。待小苗長出2片子葉時,可澆1次小透水。利用陰雨天或傍晚打開塑料薄膜兩頭進行放風煉苗,煉苗3~5天即可掀去塑料薄膜。去掉塑料薄膜后,澆一遍透水,然后開始松土、除草。
田間管理
加強田間管理,間苗、補苗可在5月份進行,間苗時應掌握去弱留強,去病留優的原則;間苗時保持株距10~15厘米,并且結合間苗同時進行補苗,做到苗全、苗旺,并及時澆透水1次。當小苗長出4片子葉時可進行葉面噴肥,可選用0.3%尿素,或噴0.3%的氮。磷、鉀復合肥1~3次。進入6月下旬可追施尿素、二銨或復合肥,每1/15公頃用量10千克,并及時澆透水,除掉雜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