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修復及復制技藝,不論是拼接碎片,還是鏨刻花紋、銘文,不論是做各色漆皮地子,還是噴、點銹蝕,不論是鎏金, 還是金銀錯,都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傳統工藝。
從事傳統青銅器修復的人員呈老齡化趨勢,進一步傳承面臨困難。在現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對包括青銅器傳統修復、復制技術在內的傳統工藝進行科學化總結勢在必行。
青銅器修復與復制技藝主要包括清洗、除銹、矯形、拼接、刻紋、翻模、鑄造、配缺、打磨、作色、做舊等十余道工藝環節。每一道環節都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和材料,使文物的壽命得以延長。在培養傳承人的過程中,要求充分掌握青銅器本身的器形紋飾特點、歷史流變發展和制造工藝技術,在深研原器的基礎上對所有工藝反復磨煉,全面掌握。在這種高標準、嚴要求的氛圍中成長的修復師們,不僅以完整的技藝傳承為天職,更以前輩們的鉆研精神為,力求改進完善每一個環節。
當青銅器整體變形時,可以根據變形的程度及不同部位利用不同的工裝、夾具,采用支撐、頂壓、撬搬、扭等方法,進行校正。不管使用什么手法,都要看文物的應力變化及承受能力,一般根據經驗及對文物性能的了解,量力較正。青銅文物大都是鑄造而成,經歷長期腐蝕后,其延展性、彈性都有一定的降低。因此,對于變形嚴重的器物只能鋸解、組焊才能達到后整形的目的。
當地時間2022年11月8日,意大利考古學家宣布,在托斯卡尼的溫泉泥漿中發現了24尊保存完好的2300多年前的青銅雕像,將“改寫歷史”。稱,這是自1972年來,古地中海歷史上重要的青銅器發現之一。
隨著原始社會的發展,鼎由初的燒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變為一種禮器,成為權利與財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輕重,標志著權力的大小。在商周時期,中國的青銅器形成了特的造型系列:容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等等。青銅器上布滿了饕餮紋,夔紋或人形與獸面結合的紋飾,形成神靈的圖紋,反映了人類從原始的愚昧狀態向文明的一種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