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體:
明代瓷器露胎處(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紅痕跡的現象,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清代琢器類瓷器一般薄厚適中,圓器類則有厚有薄??滴鯐r,胎體體重,質地堅硬細密。
釉面:
明代瓷器釉質肥厚、滋潤,青花品種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數器物釉面潔白外,其余皆為青白色,俗稱“亮青釉”。器口及足邊微有垂釉痕跡。
清代瓷器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澤略顯青白。順治、康熙兩朝,釉面平整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硬亮青等幾種色澤。雍正時釉面細白瑩潤,多有桔皮皺紋。乾隆時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夠平整,波浪明顯。晚清時施釉稀薄,釉質疏松,不夠堅致。
紋飾:
明代瓷器紋飾多為寫意,畫面豪放生動。畫龍多兇猛,咀巴象豬咀,俗稱“豬咀龍”,怒發前沖,爪部團成圓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龍紋有衰老之態。前期所繪鳳紋與元代一樣,頸部無發毛,在龍、獅及獸身上多帶有火焰紋。
清代瓷器紋飾深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民窯瓷器寫意寫實并存,用筆豪放。御用官窯瓷器圖案趨向規范化,用筆細致入微,構圖拘泥、繁縟。早期紋飾中的山水、樹木多采用斧劈皴,并加皴點,古裝仕女高髻秀麗,柔細的花繪采用沒骨畫法。晚期紋飾中的人物面部無神,鼻部隆大。龍紋形態不一,既有方頭大額、正肅蒼勁的,也有纖柔細身的,一般為獅子頭,龍發較多,龍腳明顯,兩支腳立體感強,龍身體粗笨,一般畫為四爪和五爪,如同雞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