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黃精 黃精是藥食同源品種,按性狀不同分為三種,即“大黃精”、“雞頭黃精”、“姜形黃精”。用途非常廣泛,民間有“要想不衰老,黃精可靠”的說法,其意是說食用黃精可使五臟安和,肌肉充盛,骨髓堅強,其力倍增,白發變黑,齒落再生。 黃精以資源供藥為主,黃精全年可采,主產期集中在11月份到次年3月份。隨著黃精的資源量逐年減少,且恢復起來較為困難(黃精的根莖生長周期要2-4年,種子繁殖需要長達5-6年左右),其價格逐年上漲。
目前我國黃精年需求量大約4000噸,其中大約70%用于食用,僅30%用于藥用和提取。 藥用方面:黃精以根莖入藥,黃精具有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功能,用于治療脾胃虛弱、體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虛燥咳、精血不足等癥狀,對于糖尿病也很有療效。 食用方面:黃精具有、抑制高血糖,以及防治動脈粥樣硬化與肝脂肪浸潤等藥理作用。黃精用來生產保健食品,同時也是飲料的原料,例如泡酒、藥膳(燉湯、煮粥)等等。
黃精的種植方法:
黃精的繁殖方法一般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有性繁殖就是通過種子來繁殖,每年在8月份果實成熟的時候就采收種子,然后將果肉清晰干凈,接著再通過消毒處理,以沙藏的方式埋在沙土里,等待發芽長成幼苗,然后1~2年后再移栽。
黃精種植效益高
黃精繁殖方式有根狀莖繁殖和種子繁殖兩種,以根狀莖繁殖較多,一般在晚秋或早春3月下旬前后,選2-3年生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根莖,選取先端幼嫩部分段,截成數節,每段有3-4節種植。種植管理方式也有兩種:粗放型種植,低投入、低產出;精細化種植,高投入(約1.5萬元)、高產出,精細化種植對選擇地塊要求很高。
生產周期長: 黃精以為主,分布在北溫帶,多生長在海拔2000米以下陰濕的山坡林下或灌木林中,喜生于土壤肥沃、濕潤砂質土中。黃精喜陰怕旱耐寒,可在有蔭蔽條件,引家種。以種子繁殖生長周期可達5-6年,根莖繁殖每年可去一段莖節,每段莖分生多個腋芽,經發育行成結節狀根莖體系,經2-3年甚至3-5年的根莖粗壯可供藥用。由于生長緩慢,產量非常有限。
植物基原 黃精正名始載于《名醫別錄》,實際上《神農本草》中的女萎包含了黃精。藥材自古以來存在多源性,宋代《證類本草》所收載的黃精圖達10幅之多,是該書中附圖數量多的一味中藥。 唐宋元明清強調葉對生為正精,民國時期以互生葉類群為主。 20世紀70年代的《中藥大辭典》收載了5種黃精屬植物。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藥用黃精來源于黃精、多花黃精和滇黃精3種黃精屬植物。《全國中草藥名鑒》及《中國中藥資源志要》分別記載了8種和17種黃精屬植物作黃精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