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休眠與萌發
黃連種子有胚后熟休眠習性,收獲是種胚呈透明橢圓形的胚原基狀,甚至是一團尚未成形的粘質,胚后熟需經歷形態后熟與生理后熟兩個階段。黃連種胚在形態發育早期,即心形胚時期,促成種胚發育的溫度條件范圍較廣,以5~20℃之間較為適宜,當種胚由心形向長心形或魚雷形發展時,在5~10℃條件下能顯著加速,種子采收后如一直放在冰箱(5~10℃)內層積,可以在6~9個月內完成形態后熟,達到裂口。
完成形態發育的種子,還在0~5℃低溫1~3個月完成生理后熟。種子后熟期間有充足的水分供應。外源赤霉素也可加速種子的后熟。完成生理后熟的種子,于翌年春氣溫達到11~14℃時整齊萌發。萌發時胚根殘留的胚乳,伸入土壤中成為根,下胚軸伸長,將1對子葉、種皮和殘留胚乳空殼頂出土面,子葉從種皮及胚芽空殼中脫出展開,然后兩片子葉中間的胚芽發出片真葉。
黃連對土壤的要求不高。我們建議選擇富含有機物,腐殖質和松樹固體的土壤。選擇粘性的枯萎的黃泥或鰻魚泥是不合適的。
種植黃連之前,請清潔公園以清理落葉,折斷的樹枝,雜草等,以防止病蟲害擴散到土壤中。
黃連施肥需求
黃連也有恒定的肥料需求。種植時,有必要施用基肥。幼樹可以用稀豬糞或分解的蔬菜餅水或細分的堆肥或每英畝約1000公斤的水灌溉。施肥在當年9月至10月播種后每2至5年進行一次,在2至4年的9月至10月之前和之后進行8次。
通常,黃連使用平衡的水溶性肥料或10公斤尿素和20-30公斤磷酸鈣施肥,將其混合并與土壤或肥料混合使用。
黃連預防病蟲害
黃連也主要受到病蟲害的侵害,例如白粉病,幼蟲和螻蛄。為了預防病蟲害,可以適當增加光量以減少病害發生的可能性。同時,它使用物理控制方法來捕獲和殺死害蟲。黃連的種子和花朵會把它吃掉,所以用籬笆圍起來以減少損壞。
實際上,黃連和常規作物的種植差異并不大,但是由于需要恒定的生長周期,因此可以在移植后第5年收獲,因此初期投資相對較大,但經濟。利潤也比較大,但是相對來說經濟收益也比較高。
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黃連施肥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