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修復及復制技藝,不論是拼接碎片,還是鏨刻花紋、銘文,不論是做各色漆皮地子,還是噴、點銹蝕,不論是鎏金, 還是金銀錯,都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傳統工藝。
青銅器修復及復制技藝是一個嚴謹科學的過程,針對不同的器形和破損的程度,使用的焊接方法焊接工藝不盡相同,有時還要交替使用,但一定要遵循修舊如舊、盡量不破壞原器物的原則。
從事傳統青銅器修復的人員呈老齡化趨勢,進一步傳承面臨困難。在現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對包括青銅器傳統修復、復制技術在內的傳統工藝進行科學化總結勢在必行。
隨后,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于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秦漢時期,隨著陶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面,胎體也更為輕薄。
土耳其東部的卡螢泰佩遺址發現距今10000年的自然銅制品,并經退火處理。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早銅制品,未經冶煉,為自然銅加工而成。
距今6000年左右,土耳其東部地區的冶銅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并擴散到周邊地區,這一地區普遍出現低水平砷銅。距今5500年,普遍開始有意識地生產砷銅等銅合金。距今5000年左右,西南亞出現了錫青銅,幾后,歐洲中部和亞洲中部也出現了青銅的澆鑄,標志著冶金技術的一大飛躍
從考古資料來看,土耳其是世界上早掌握金屬冶煉技術的地區,中國相對稍晚卻緊跟其后。雖然中國青銅冶煉技術掌握時間略晚。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隨著原始社會的發展,鼎由初的燒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變為一種禮器,成為權利與財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輕重,標志著權力的大小。在商周時期,中國的青銅器形成了特的造型系列:容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等等。青銅器上布滿了饕餮紋,夔紋或人形與獸面結合的紋飾,形成神靈的圖紋,反映了人類從原始的愚昧狀態向文明的一種過渡。
夏朝是中國傳說中的早奴隸制王朝,經夏商周斷代工程認定,其開始于約公元前2070年(禹傳啟家天下),滅亡于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鳴條滅夏)。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般被考古學界認定為夏朝都城所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