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透水地坪好處、海綿城市建設既要“面子”又要“里子”?。?!
產品別名 |
海綿城市建設,生態地坪,混凝土透水地坪,景觀地坪 |
面向地區 |
全國 |
品牌 |
真石麗 |
產地 |
上海 |
形狀 |
板狀 |
顏色 |
任意 |
形態 |
微孔狀 |
眼界決定世界!海綿城市
“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再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啟動消除城區易澇區段三年行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br />
海綿城市建設寫入工作報告,備受各界矚目。我司行業內人士紛紛表示,結合國家政策、市場動態及民眾呼聲,海綿城市建設將成為熱點中的熱點。
加快推進的鼓點響起來
近些年,“逢雨必澇、雨后即旱”成為不少城市的通病。而海綿城市建設,指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實現對雨水的吸納和利用,實現城市良性水循環。
3月9日,海綿城市倡導者、反城鄉硬化運動發起人劉波對記者說,工作報告明確了海綿城市的發展方向,讓海綿城市建設不僅于試點城市,而是所有城市都應該重視這項“里子工程”。
在常德市工作多年的劉波,見證了常德市成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后的變化——夏季多場暴雨,城區未現大面積內澇;黑臭多年的穿紫河邊,傳來市民嬉水的笑聲;雨水的收集利用,悄聲走進市民生活。
同時,岳陽市、津市市、望城區、鳳凰縣作為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郴州市、永州市、湘潭市作為省級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項目建設步履鏗鏘。省會長沙也發布了《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全面啟動這項工作。
產業發展的空間更廣闊
對常德市而言,海綿城市建設既是政策要求,也有更多考量。今年,該市將以迎接國家部委績效考核驗收為契機,加速推進“五個一”工程:組建一家公司,發起募集中國支海綿基金,建設中國海綿城市技術示范基地,發起海綿城市國際高峰論壇,推進一批海綿城市建設項目。
“海綿城市建設在改善環境同時,也將引導城市的綠色生態轉型,帶來數以億計的產業發展機遇。
上海景琪景觀科技-------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在競爭激烈的海綿城市建設行業中,我們秉承著團結、務實、創新、守信的服務宗旨,憑借著過硬的服務以及全體員工多年的努力,
發展成為一家集生產、銷售、施工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的建筑裝飾工程公司。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行業不斷細分,浩瀚的裝飾行業里選擇了海綿城市建設這一市場,我們將提供更豐富的產品、更成熟的技術,為城市可持續發展開辟新路徑。
以新理念新發展
在傳統的規劃建設理念指導下,對城市中原有的水塘、洼地、山體實施移山填湖、三通一平,大面積硬化、高強度開發,城市“海綿體”受到毀滅性打擊,吸納降水的能力越來越差,逢雨必澇、城中“看?!睅壮沙B。
海綿城市建設寫入工作報告,讓整個行業備受鼓舞。我省三面環山、南高北低、四水匯洞庭的自然地理地貌,注定了海綿城市建設要因地制宜、分類實施。
對山區城市而言,涵養水源是關鍵;對湖區城市而言,凈化水體是關鍵;對舊城而言,修復提質是關鍵;對新城而言,保護“海綿體”是關鍵。
以新的理念新的發展。今年,省住建廳提出以“雙修雙改”(指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農村房屋改造、人居環境改善)作為城鄉建設的總抓手,起草了“雙修雙改四年行動計劃”,并明確將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建設列為。在省住建廳負責人看來,開展這項工作,貴在持之以恒、久久為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分步有序推進。
海綿城市概念與思想
海綿城市是當下我國力推以解決城市雨洪管理難題的新建設模式。通過梳理海綿城市概念提出的背景和源起,指出彈性城市、低影響開發和可持續資源管理是海綿城市理念的核心思想,
認為海綿城市比雨洪管理更加準確體現城市雨洪管理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完整內涵,海綿城市與生態城市、低碳城市存在理論遞進的緊密聯系,相輔相成。海綿城市的概念與思想具有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推動我國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的轉變和發展,保障城市水生態安全。
近年我國城市“看?!本經r頻現,引發了對城市水危機的新一輪關注和對傳統城市排水系統建設反思的熱潮。在相關行業和學術領域對城市雨洪綜合管理利用方面理念的呼吁和中央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生態思想指導下,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提出了海綿城市的概念,并發布相關指南,全國各省市紛紛響應出臺相關建設計劃;這是我國繼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政策引導的城市理念后出現的新概念。本文致力于海綿城市的深層內涵的剖析,明確該理念的性和有效性,切實引導我國城市雨洪管理理論體系的發展和完善,解決我國城市建設的困境。
1 海綿城市提出的背景
1.1 我國城市水生態危機現況
2011 年,中國城鎮化率超過50%,標志著我國從一個農業大國邁入一個城市化的工業大國[1]??焖俪擎偦l大規模的城市擴張,城市化的不斷加深則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其中水生態危機尤為。近些年,國內許多大中型城市屢遭暴雨而頻現內澇災害,如2010 年廣州“5·7”暴雨,2011 年的南京“7·18”暴雨,2012 年北京“7·21”特大暴雨事件。今年4 月7 日,長沙再現暴雨襲城,湘府變澤國,重啟“看?!蹦J?。內城“看海”的景象所付出的代價卻是眾多遇難的生命和慘重的經濟損失,雨洪問題已被推到了城市中生活的每一個人面前,發人深思。然而,城市面臨的水生態問題遠不止洪澇災害,還有水資源短缺和水安全問題與之并存。
我國淡水資源總量較多,而人均水資源嚴重貧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 個人均水資源貧乏的國家之一;我國水資源總體上呈“南多北少”,長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積占全國國土面積的64%,而水資源量僅占19%[2], 可見水資源空間分布和水土組合極不平衡。目前我國每年平均缺水約500 多億m3,2/3 城市缺水,每年我國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3500 億元[3]。
與此同時,人類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略生態環境,向有限的水資源環境任意排放污染物,導致我國水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快速發展的近十年間,我國城市水污染事件多不勝數,貴州都勻礦渣水污染、三門峽水庫泄出“一庫污水”、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松花江重大水污染、廣東北江鎘污染事故等重大化工水污染事件讓人觸目驚心。其次,蘭州市自來水苯超標事件、漢江武漢段水質氨氮超標、甘肅徽縣血鎘超標事件等水質問題,以及2009 年以來多地頻頻曝出居民(兒童為主)血鉛超標事件[4],映射著我國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問題岌岌可危。
我國嚴峻的水環境污染形勢,進一步加劇了我國水資源短缺的矛盾,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威脅著人類生活健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透過這些數據和事件,凸顯了我國城市水安全問題亟需有效的解決之道。
1.2 我國傳統城市建設模式不足
反觀我國傳統城市建設模式在應對內澇洪災和水安全問題的能力卻存在明顯不足,無法有效緩解和改善城市水生態問題,呈日趨惡化之態。這主要歸咎于傳統城市工程管道式灰色排水基礎設施、防洪規劃和排水工程規劃的落后及雨水資源合理利用意識的薄弱。
我國傳統城市排水基礎設施采取的是工程式管道方式,依賴鋼筋水泥現代技術建立起的保護模式,體現的是西方工業時期人力戰勝自然的思維方式。然而,在城市高速發展的今天,這種忽略自然力量的思想,導致了滯后的城市排水系統無法應對越來越嚴重的城市暴雨災況,暴露了我國傳統城市排水系統存在建設之初的標準過低,改建成本,以及對雨污混合污染問題的忽視等不足,內澇、污染、水環境等問題接踵而至。
從相關規劃編制來看,我國城市普遍缺少雨洪控制利用相關專項規劃,僅在排水規劃、防洪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中有所涉及[5];在進行城市排水規劃時[6],也沒有確立雨水是資源以及要先合理利用再排放的指導思想。由此可見,我國城市的雨水資源利用意識薄弱,對天然雨水資源的利用率極低,不到10%[7],大量雨水資源被直接排走,白白浪費,與我國水資源緊缺形成的矛盾面。
城市水生態環境是一個綜合問題,對城市整體的生態系統、人民生存、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等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我國城市水生態危機和城市建設模式的落后,正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發展,威脅著每個人的生存問題,引起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他們開始反思城市雨洪規劃建設和管理模式,急切呼吁轉變防洪減災思路,與洪水為友,變廢為寶,從過去單一控制轉向綜合管理洪水的生態型控制方法[8]。
因此,在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水生態環境惡化的時代背景下,海綿城市作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發揮城市水生態服務功能,引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被領域學者提出和推廣,并成為國家和地方解決城市雨洪綜合管理的指導方針和戰略目標。
2 海綿城市概念內涵剖析
2.1 概念發展
海綿城市(sponge city),顧名思義是借海綿的物理特性來形容城市的某種功能。通過文獻檢索,發現國內外多有學者運用該概念來形象比喻城市吐納雨水的能力。
通過國外文獻研究發現,海綿城市的概念早被澳大利亞研究學者用來隱喻城市對周邊鄉村人口的吸附效應[9-10]。近年來,不少學者開始將建設海綿城市作為形容城市與水文關系的研究。Ignacio F. Bunster-Ossa 用海綿城市來形容城市像海綿一樣處理雨洪自然事件問題的彈性能力,并以三個案例說明了從規劃到設計不同尺度的具體雨洪管理設計方法,包含雨洪滯留和過濾等景觀手法的應用[11]。臺灣學者Chung-Ming Liu 等提出建設海綿生態城市以適應水文氣候災害,而臺灣環保團體也積極宣傳“打造海綿臺灣計劃”[12]。今年1 月,美國《晨報》(Morning Edition)也展開了建設海綿城市的討論[13]。
國內關于海綿城市討論的源起和發展脈絡如圖1 所示,大致可分為概念雛形、實踐探索、概念發展和概念形成四個階段。
根據相關資料,概念早可追溯到2003 年,北京大學俞孔堅和李迪華教授共同出版的《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交流》[14] 一書中早將“海綿”的概念比喻自然濕地、河流等對城市旱澇災害的調蓄能力。
隨著我國城市水生態問題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行業人員開始在實踐中探尋解決城市雨水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方法。在此實踐探索階段,俞孔堅教授及其土人景觀規劃設計團隊成果,從2008 年的天津橋園到2010 年哈爾濱群力雨洪公園,創造了許多雨洪管理實踐的成功范例;其次,深圳市在2004 年開始率先引進LID 理念,不斷探索適應該地區的應用模式,并推動創建光明新區成為全國低沖擊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示范區[15]。這些實踐進一步推動著我國城市雨洪管理相關理論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發展。
許多學者在學習借鑒國外理念和技術的同時,努力探討適應于我國城市雨洪問題的理論和方法創新,大力推動了我國海綿城市概念的發展。在學術期刊中,市政領域以董淑秋等[16] 為代表,于2011 年在理論研究中結合首鋼工業區改造規劃的實踐明確提出了建構“生態海綿城市”的規劃概念。此外,還有許多相關行業人員和研究學者也提出了海綿城市的建設思路[17-19]。如現任常德市江北水系綜合治理辦公室項目協調員的劉波,在2011 年十一屆四次全會和2013 年十二屆一次會議期間,分別通過九三學社和湖南代表團羅祖亮向會議提交了共兩份關于科學利用和管理城市水資源的提案和建議,均提到“建設海綿體城市”的建議1);俞孔堅教授在2012 年北京遭遇“7·21”特大暴雨災害后,致信北京市委書記,提出“建立‘綠色海綿’解決北京雨洪災害”的建議2);國際水文氣象林炳章教授在2013 年10 月于廈門召開的極端暴雨事件和防洪減災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建議,可借鑒美國經驗,建設一座“海綿城市”[19]。
由此,“海綿城市”相關概念成為了近年我國行業內熱門話題和思想,而中央的進一步關注和推動則促進了該理念的正式形成。
總體來看,在我國海綿城市概念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出現了多種概念名稱叫法,主要有綠色海綿、海綿體城市、生態海綿城市等,這些概念在改變傳統雨水排放模式、提高城市自然蓄水排水的能力、運用生態途徑解決城市水環境問題等方面展開了不同程度的探討研究,與海綿城市有著異曲同工的緊密聯系,終在國家政策層面確定了海綿城市概念的統一和完善。
2.2 概念內涵
我國《指南》中對海綿城市的概念進行明確定義: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21]。該簡單概念背后隱含的深層內涵[22-23],筆者認為可以具體分解為:一是,海綿城市面對洪澇或者干旱時能靈活應對和適應各種水環境危機的韌力,體現了彈性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思想;二是,海綿城市要求基本保持開發前后的水文特征不變,主要通過低影響開發(LID)的開發思想和相關技術實現;三是,海綿城市要求保護水生態環境,將雨水作為資源合理儲存起來,以解城市不時缺水之需,體現了對水環境及雨水資源可持續的綜合管理思想。
2.2.1 彈性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思想
彈性(resilience)作為學術名詞,早由生態學家C. S. Holling 于1973 年提出,指一個系統吸收克服干擾,保持其自身功能和結構穩定的能力。彈性城市(resilientcity)是指城市系統能夠吸收干擾,在被改變和重組之后仍能保持自身特征,同時從干擾中總結學習和提升自身的能力[24]。對比傳統城市在面對自然災害等外界干擾時呈現無法應對風險的脆弱性,彈性城市在災害防愈、氣候變化適應和風險管理方面更具綜合性和前瞻性。其中,建立具有適應性和彈性的城市水系統設施是彈性城市的重要組成內容[25],我國哈爾濱兩處城市公園——文化中心濕地公園和群力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正是土人景觀設計團隊將水彈性與景觀相結合應用到城市建設實踐中的成功探索3)。
傳統城市在面對暴雨災害時,往往存在徑流量大、排水管網容量有限、雨水可下滲界面少,雨水無法自排而在城市路面滯留形成積水,水量急劇增長形成洪澇災害,導致工程失事、交通癱瘓、地下設施受損等,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國民經濟損失。
海綿城市正試圖改變傳統城市防洪排水系統在應對災害時一觸即潰的現狀。海綿城市要求“利用自然排水系統,建設生態排水設施,充分發揮城市綠地、道路、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使城市開發建設后的水文特征接近開發前,具有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功能”[21]。
海綿城市這種強調城市在面對水文類自然災害時快速吸收災害干擾,排除干擾的同時還具備凈化和儲存的增效功能,災害過后不改變自身結構并變廢害為資源的內涵,完整體現了彈性城市特征和思想。
2.2.2 低影響開發系統實現雨洪控制的思想
海綿城市的核心目標是維持開發前后水文特征不變(徑流總量、峰值流量、峰現時間等)。從水文循環角度看,主要從源頭、中途、末端采取控制手段,要實現場地開發前后水文特征不變,就得源頭多面滯吸,中途多線引導和末端多點蓄積,以達到良好水文循環。
低影響開發理念提出之初只是強調源頭控制徑流,隨著各國理論和實踐發展,該理念內涵和技術也在不斷充實和完善。為更好地解決我國城市現狀復雜的水環境問題,《指南》中明確低影響開發“是指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采用源頭削減、中途轉輸、末端調蓄等多種手段,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技術,實現城市良性水文循環,提高對徑流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維持或恢復城市的‘海綿’功能?!盵21]
因此,低影響開發系統是海綿城市實現低開發強度和雨洪控制的核心思想和實現手段,將統籌城市開發建設的各個環節。
2.2.3 水生態系統保護與雨水資源利用之可持續管理的思想
傳統城市缺乏水生態系統保護和雨水資源合理循環利用的綜合管理思想,一方面體現在傳統雨洪管理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就是安全地排放雨水[26],市政工程的排水模式屬于簡單粗暴的快排式思想,只考慮如何讓雨水排得越快、越多、越通暢,白白浪費大量的天然水資源。另一方面體現在傳統城市建設的高強度土地利用開發模式,忽略并破壞水生態環境:具有透水功能的綠地被大量不透水的人工硬質地面代替,減少了地下水的補給途徑;生態河道被截彎取直,加上裸露的水泥垂直駁岸,降低了河流蓄水能力;高密度建筑群導致生態系統破碎化,阻隔了生態綠地與河流間的水循環。顯然傳統城市建設模式不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無法適應城市發展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壓力。
海綿城市堅持生態原則,城市開發建設應保護現有水生態敏感區;合理地控制開發強度,選擇低技術生態措施,維持可持續的水生態循環功能;強調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和利用的綜合系統[21]。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可以大限度的減少對城市原有水生態環境的破壞,并實現雨洪資源的有效利用[27],將程度緩解我國城市用水短缺的問題。
由此可見,區別于傳統城市單一的雨洪管理思路,海綿城市理念對待水生態系統保護和雨水資源的優化利用之生態綜合管理思路,體現了其對待城市水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建設管理的思想。
3 討論與分析
3.1 海綿城市內涵的思考
縱覽《指南》內容,海綿城市的建設途徑主要是:對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生態恢復和修復;低影響開發。但是全篇核心內容更側重于低影響開發,包括副標題和設計章節的引導,加上通常人們對低影響開發的一般理解,包括和建設示范點的宣傳都側重于中小尺度的城市開發建設技術和城市雨水管理,這些都容易導致讀者或實施者將海綿城市建設重心落在低影響開發設計部分,而忽視低影響開發理念和《指南》中關于區域水生態系統保護的規劃前提
即保護和修復區域水生態系統以及考慮地區和流域范圍環境的規劃建設原則。
因此,《指南》中內容較全面,但是偏重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的推廣,而未對該定義進行詳細詮釋,不易有效傳達其中海綿城市的綜合內涵;在此提出加強低影響開發的內涵層次和海綿城市統籌區域水生態系統安全內涵的思考建議,以實現具有科學觀、全局觀和生態觀的城市建設模式。
相對而言,我國雨洪管理體系研究起步較晚,且現有城市雨洪規劃和管理體系較為落后。本世紀初,面對我國城市化帶來越來越嚴峻的雨洪問題,不少學者開始借鑒發達國家成熟的城市雨洪管理技術和理念,結合我國國情展開相關研究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并未形成適合于我國城市雨洪綜合管理問題的系統理論,難以推廣和普及。
究其原因,如車伍教授所言:“雨洪管理被直譯為暴雨管理,從該領域的發展及內涵看這顯然都不夠準確且容易引起誤解”[28];即“雨洪管理”作為外來詞匯的中文直譯,對其詞義的理解具有一定的語境局限性。從字面概念來看,中文的“雨洪”或者“暴雨”特指較大強度的降雨而形成的洪水。但是對于雨洪管理理論而言,其研究對象則不于暴雨,還包含中、小級別的所有降雨形成的雨水。另,“管理”一詞在中文語境,也是特指非工程性的計劃、組織、控制等活動過程。但是對應雨洪管理理論內涵,則包含著相關的工程性技術和非工程性管理兩者。可見,單純雨洪管理的概念,不能準確體現城市雨洪管理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完整內涵,適用性有限,難以在我國學術和實踐領域廣泛推廣和傳播。
為了更清晰全面地反映該理論研究的內涵,許多學者嘗試提出新的概念來替代,比如雨洪控制利用[28]、生態海綿城市[16]、綠色海綿[17-18]。經過不斷實踐和發展,海綿城市概念脫穎而出,其形象的字面意義展現了城市如海綿般自由控制雨水的能力,被大家廣為傳之。如前文所述,《指南》的定義,更是較完整詮釋了城市雨洪管理體系的生態內涵,在指導我國城市建設實踐的有效性方面具有相對較大優勢。
因此,海綿城市是城市雨洪管理理論上的內涵發展和進步,明確了生態型城市雨洪綜合管理思想和途徑。海綿城市理念的確立和推廣,為推動我國城市雨洪管理體系建設和有效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水生態問題指明了道路,意義重大。
3.3 海綿城市與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的關系
城市的快速發展常伴隨著諸多生態環境問題,為了探索理想城市發展模式,我國學者和相繼提出園林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等城市概念,現在又推陳出新海綿城市。今天提生態、明天講低碳、后天談海綿,看似有些變化無常,其實概念雖不斷出新,各內涵確環環相扣,緊靠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主題。對海綿城市與生態城市、低碳城市概念的異同進行辨析,有利于提高各概念實踐的有效性,發揮綜合效益。
三者概念內涵各有側重。生態城市(Eco-city)4)的概念早從生態學角度提出,是全球生態危機下的產物,側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協調城市人工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關系,人類城市化進程中里程碑的發展理念,標志著人類從工業文明進入現代階段。生態城市內涵豐富,屬于自然、社會、經濟的復合生態系統。低碳城市(Low-carboncity)5)的概念在21 世紀初從經濟領域擴展到社會和城市領域,側重城市交通、建筑、生產與消費等領域的發展與化石能源消耗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形成脫鉤(Decoupling)6)的目標,強調降低城市能源消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以應對全球溫室效應和氣候異常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海綿城市的概念如前文所述,側重于城市建設與水文生態系統的關系,強調城市應對水文自然災害的彈性和低影響開發的城市雨洪綜合管理思路。
從三者概念來看,生態城市具有為寬泛的可持續發展內涵,是一切生態系統關系和諧發展的總和。低碳城市是以二氧化碳排放為量度,闡述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社會經濟系統)與化石能源消耗(自然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內涵,強調生態的資源利用和產出。海綿城市較具體地從城市與雨洪管理角度探討人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可持續關系發展,其低影響開發和雨水資源循環利用不同于傳統高碳型排放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碳排放,體現了低碳城市理念。
因此,海綿城市和低碳城市都屬于生態城市范疇,是城市發展的具體生態途徑。同時,海綿城市踐行了低碳型建設理念,屬于低碳城市范疇。三者存在理論遞進的緊密聯系,相輔相成,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發展完善,成為實施可持續建設事業的得力抓手。
4 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海綿城市的概念經過一段發展過程,較清晰完整地詮釋了城市雨洪管理在雨洪防治、雨污控制、雨水資源合理利用方面的生態內涵,對水量、水質、水利用提出綜合要求,體現了其概念的性;其次,海綿城市概念的思想內涵符合我國生態城市和低碳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求,獲得中央的確定和推廣,有利于促進我國傳統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的轉變和發展,成為全國城市雨洪管理建設的和重要方向,是我國建設新型城鎮化水安全的重要保障。
查看全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