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
50cm杉木樹,杉木樹苗,天津杉木樹,50cm杉木樹 |
面向地區 |
全國 |
分布范圍
分布:產于浙江天目山、福建南平三千八百坎及江西廬山等處海拔1100m以下地帶,浙江、江蘇南部、安徽南部、四川、貴州、云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及河南鄭州等地有栽培,生長良好。
杉木與松樹、桉樹并稱為我國南方三大用材樹種,為我國主要的人工林樹種之一,在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四川等16多個省市自治區均有大面積的栽培。杉木廣泛用于建筑、橋梁、電桿、門窗、家具、板料、木制用具等。為中國長江流域、秦嶺以南地區栽培廣、生長快、經濟價值高的用材樹種。
杉木在我國長江流域、秦嶺以南地區栽培廣、生長快、經濟價值高的用材樹種。木材黃白色,有時心材帶淡紅褐色,質較軟,細致,有香氣,紋理直,易加工,比重0.38,耐腐力強,不受白蟻蛀食。供建筑、橋梁、造船、礦柱、木樁、電桿、家具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用。
目前杉木人工造林種苗主要用種子進行實生苗繁殖,然而實生繁殖后代通常會在一定程度產生與其母本不一樣的性狀,即母株優良性狀不一定能得到穩定的遺傳,從而造成子代林分化嚴重,影響到林木質量和產量。而扦插雖能保持親本優良遺傳性狀,但不易生根,成苗率低。
杉木的平均高是指杉木林中所有留存木的平均樹高,這與杉木的種植區域、立地條件、初植密度有一定的關系。
種植區域:適宜杉木種植的地區,杉木平均高度明顯要強于其它一般地區,在適生區中深山區強于山區,山區強于丘陵地區。
立地條件:土壤深厚肥沃、通透性好、腐殖質含量高的山場,杉木生長的營養充沛、具備持續的速生條件,杉木會長得更高。
初植密度:初植密度也會影響杉木的平均高。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密度越大,杉木會因為彼此間的相互競爭,“被逼”長高,以獲得更充足的光照,密度小,失去競爭,杉木只生長在正常高度。
播種
種子采集
采用種子繁殖,選擇20年以上的優良母樹采種,采下果球后晾曬3-5天,脫出種子后再晾曬1-2 天,然后密封干藏,供翌年春季育苗。
播前準備
選擇土壤疏松、排灌方便的沙壤土建圃。播種前細致整地,施足基肥,基肥以農家肥為主。采用高床育苗,床面寬100-120厘米,高20-30厘米,床面要平整,土塊要敲碎。春季播種,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處理,用0.15-0.3%的福爾馬林液浸種15分鐘,然后,倒去藥液,封蓋1小時后播種。
播種及播后管理
可采用撒播或條播,播種溝寬2-3厘米,深約1厘米,溝距20厘米左右。播后用細土覆蓋,厚約0.5厘米,上面再蓋草,保溫保濕以利發芽。當幼芽大部分出土時,要分批適量揭草,揭草在傍晚或陰天進行,如遇低溫,可暫停揭草。同時,要做好松土除草工作,松土時注意不要損傷幼苗,除草好在雨后或灌溉后連根拔除。幼苗初期多施氮磷肥,中期多施氮磷鉀完全肥料,生長盛期過后應停施氮肥,酌施磷鉀肥。當苗高5-6cm時進入生長盛期,應開始間苗,以后看生長情況和苗木密度再進行1-2次。
杉木優良品種的選擇
杉木的類型有很多種,根據不同的生長環境選擇合適的優良品種進行組織培養,待培養良種選定之后,確定外植體的部位,就研究來看,可以作為培養的杉木的外植體還不是很多,帶芽的外植體有莖尖、頂芽、根莖連接處的明蘗,已經分化的器官有嫩莖,在近幾年的研究中花粉作為單體細胞成功誘導的案例已經出現。用不同的外植體進行誘導,在誘導的過程中側也不盡相同,利用莖尖以及頂芽作為外植體進行誘導時,主要是抑制主軸的發育,打破原有莖葉生長的優勢,促進其進行腋芽的萌動生長,進而提高繁殖的系數。根莖連接處的明蘗作為外植體進行培養時,由于其含有幼年的芽,幼年的芽自身具有較強的生長動能,生根的難度較小。花粉需要經過誘導,進入到脫分化狀態,還沒有大面積應用于生產。在進行外植體的選擇時還要根據其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生理狀態、不同的采集時間所取得的外植體的培養基進行相應的調整。在杉木的營養生長階段生長旺盛程度同年齡成正比,而進入到生殖生長階段,繁殖能力與年齡成反比,因此在選擇外植體時經常會發生由于過分的追求各項性狀的成熟度而造成了營養繁殖能力的缺失,從而給培養造成了很大的難度。在杉木的外植體選擇時,一般選擇樹齡在5-10年的樹木進行。既了各項性能的成熟又保持了較強的繁殖能力。進行培養的時間對于培養的成功與否也有著很關鍵的影響。一般的培養要避開冬季。
移栽
杉木大田移栽可分為春季和秋季兩個節令進行,各個節令的栽植方法有所區別,但一般都采用20×20×40米穴植法,栽植規格一般采用2×1.5米,栽植密度一般均在222株/畝。如果苗大,還可以按照“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方法栽植。
春季栽植杉木:杉木栽植好選擇在1-2月份進行,即立春前新芽未萌動前進行,此時栽植,生根快,成活率高,長勢好。
選擇良種壯苗:良種壯苗,是速生豐產的首要條件,采用一年生苗高35厘米以上粗壯的、根系發達的Ⅱ級以上苗木。
磷肥漿根:方法是每50千克黃泥土加10千克磷粉混合用糞水潑濕堆漚,發酵腐熟后使用,每250株苗木約用1千克混合后的磷肥進行蘸根。
林作間種:以耕代撫,特別是間種木薯、豆類效果好。同時對間種的作物要進行除草施肥,改變了林內的土壤環境和土壤肥力,對杉木生長很有利。
撫育
中耕除草:以全面中耕除草為主,帶狀、塊狀松土為輔。造林的頭2年,每年松土除草2-3次,分別在3-4月,5-6月,8-9月間進行。第3年后,每年2次,在4-6月,7-9月進行。在雜草種子成熟前進行效果好。中耕深度為10-20厘米,頭年稍淺,以后逐年加深;樹冠范圍內稍淺,以外稍深。低山丘陵區,還應每隔3-4年在秋冬進行一次深翻撫育,在樹蔸30厘米外深挖30-40厘米。
除蘗防萌:杉木根際有大量潛伏芽,當栽植過淺時,根際裸露,優勢破壞,往往會萌發許多萌蘗條,造成一樹多干,應按“除早、除小、除了”的要求,做好除萌抹芽等工作。同時為防止潛伏芽萌動成長,還要用厚土培蔸,改善樹蔸附近水肥條件,要及時扶正歪倒的幼樹,保護幼樹,不傷頂芽、樹皮,特別注意不要修活枝。
撫育間伐:對造林成活率高,造林密度大的林地要適時進行合理間伐時間。次間伐在造林后6-10年,第二次間伐約在次間伐后3-5年進行,每畝保留株數視土質好壞和培育大小材種而定,立地條件好的培育大徑材,每畝保留80-100株;立地條件中等的培育中徑材,每畝保留100-120株;立地條件差的培育小徑材,每畝保留120-160株。按“砍密留稀,砍小留大,砍彎、杈留優,砍病蟲木留健康木,均勻分布保留木”的原則,確定去、留木,并結合砍伐雜灌進行墾挖撫育。
適度施肥:肥料應以富含有機質的土雜肥為主,也可用適量的尿素或復合肥,每株施200-300克/株,施肥要距離樹干約10厘米以外,平地采用環狀施肥,坡地施在樹干上方,要打溝覆土。